潰瘍性大腸炎做大腸鏡,有何不同? |
作者文/大林慈濟醫院內視鏡室主任謝毓錫 | 華人健康網 – 2016年1月5日 下午6:00
【華人健康網文/大林慈濟醫院內視鏡室主任謝毓錫】潰瘍性大腸炎的患者從一開始診斷,就需要接受大腸鏡的檢查,自此和大腸鏡結下不解之緣,常常要接受大腸鏡的檢查。潰瘍性大腸炎的大腸鏡檢查和一般人有什麼不同?甚麼時候要接受大腸鏡的檢查?多久要追蹤一次? 潰瘍性大腸炎的患者從一開始診斷,就需要接受大腸鏡的檢查。 這些患者的大腸因為發炎的關係,黏膜呈現水腫,發紅,潰瘍,甚至因為長期發炎,而有一些假性息肉的產生,所以大腸鏡的觀察在這些患者較為困難。息肉、腺瘤,甚至癌前病變,有時都不易看出來。尤其潰瘍性大腸炎的患者產生的息肉和一般人的息肉在形態上也不一樣。一般人的大腸息肉以突起型(polypoid)較多,但潰瘍性大腸炎的患者的息肉,卻以扁平的型態居多(nonpolypoid),約占2/3。這類息肉較不明顯,需要有經驗的內視鏡醫師細心的觀察才不會錯失。
過去為了減少因為看不到這些息肉而錯失的機會,甚至建議內視鏡醫師在做大腸鏡時,沿著大腸每十公分,在四個象限隨機做切片,以亂槍打鳥的方式,增加息肉的發現率。較新的做法則是以稀釋的染劑,噴灑在大腸黏膜上(Chromoendoscopy),讓這些扁平息肉對比顯示出來,再針對可疑的地方做切片(Targeted biopsy)。 以這個方法找到扁平息肉的機會比傳統的方法增加5.2倍。
潰瘍性大腸炎的患者除了在病情有變化時,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以評估疾病的活動性之外,也要定期接受大腸鏡的檢查。 潰瘍性大腸炎的患者除了在病情有變化時,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以評估疾病的活動性之外,也要定期接受大腸鏡的檢查。因為潰瘍性大腸炎的患者產生大腸腫瘤的機會較一般人增加,而罹患腫瘤的機會隨患病的時間延長而增加。一般建議至少在罹病8到10年後接受一次大腸鏡篩檢。之後對於一些高危險群的患者,建議每年追蹤。低危險群的患者,則建議每2到5年接受一次追蹤。 高危險群包括大範圍活動性腸炎、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腸道因發炎而有狹窄,過去息肉切片檢查有異生(dysplasia),或有一等親在50歲之前罹患大腸癌的家族史。 總之,潰瘍性大腸炎的大腸鏡檢查和一般人十分不同,患者和醫師如果能夠認識其中的差異,將可以增進醫療照護的品質。 |